森林深处的地面上,那些悄然冒出的伞状小生命总是带着某种神秘感。它们不像植物那样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,也不像动物那样四处活动觅食。真菌王国里的居民们,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——它们是自然界最出色的分解者,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桥梁。

1.1 菌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

想象一下没有真菌的世界。落叶堆积成山,枯木永远无法腐化,养分循环陷入停滞。真菌就像森林里的消化系统,它们分泌的酶能够分解木材中坚韧的木质素和纤维素,将这些难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土壤中的养分。这种能力让它们成为了生态系统中真正的“回收专家”。

我曾在一次野外考察中,亲眼目睹了菌根真菌与树木之间的奇妙合作。那些细如发丝的菌丝缠绕在树根周围,形成一张巨大的地下网络。树木通过这个网络获得水分和矿物质,而真菌则从树木那里获取碳水化合物。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已经持续了数亿年,远比人类文明的历史悠久得多。

有些真菌甚至扮演着“森林互联网”的角色。研究发现,通过地下菌丝网络,一棵树可以向邻近的树木传递危险信号或分享养分。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解——那些看似独立的树木,其实通过真菌连接成了一个真正的生命共同体。

1.2 菌类与人类文明的千年情缘

从新石器时代开始,人类就已经学会了识别和利用菌类。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,考古学家在距今5300年的冰人“奥茨”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用于引火的真菌。而在中国,最早的菌类食用记载可以追溯到《诗经》时代,我们的祖先早已懂得欣赏这些山珍的独特风味。

记得小时候跟着祖母去采蘑菇的情景。她总能准确地说出每种当地蘑菇的俗名,哪些可以食用,哪些需要避开。这种代代相传的民间知识,其实正是人类与菌类千年情缘的生动体现。不同文化对菌类的利用方式也各具特色——东方人偏爱它们的鲜美滋味,而西方人更早地发现了它们在发酵、医药等方面的价值。

青霉素的发现可能是菌类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。1928年,弗莱明偶然注意到青霉菌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,这个发现挽救了无数生命。直到今天,科学家们仍在从真菌中寻找新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,这个古老的生物类群依然在为现代医学贡献着新的可能。

1.3 菌类图鉴:开启真菌王国的钥匙

对于初学者来说,菌类世界就像一本没有目录的巨著。这时候,一本好的菌类图鉴就成为了探索这个神秘王国的钥匙。它不仅能帮助你识别不同的物种,更重要的是,它能教会你如何观察和理解这些奇妙生物。

优质的菌类图鉴通常包含几个关键要素:清晰的生态照片、准确的形态描述、详细的生境信息和实用的鉴别要点。我建议新手从本地区的常见种类开始认识,这样更容易在实践中巩固知识。随着经验的积累,你会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“菌类直觉”——那种通过细微特征就能判断物种的能力。

现代菌类图鉴已经超越了传统纸质书的局限。很多爱好者开始使用专门的手机应用,这些应用不仅能提供实时识别帮助,还能记录发现地点、拍摄时间等元数据。这种数字化的记录方式让菌类研究变得更加精准和便捷。

真菌王国的奥秘远不止我们眼前所见。每一次雨后林间的探访,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。那些隐藏在落叶下、树皮中,甚至是我们视线之外的微小真菌,仍在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和了解。菌类图鉴就是我们与这个神秘世界对话的语言,也是传承这份自然知识的载体。

翻开一本精心编撰的菌类图鉴,那些栩栩如生的插图和详实的描述背后,是一整套严谨的科学方法与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。编撰者需要同时具备植物学家的严谨、艺术家的敏感和侦探般的观察力,才能将三维的菌类世界准确压缩到二维页面上。

2.1 科学分类与命名体系

林奈的双名法命名系统为菌类世界建立了秩序。每个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,像是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。但菌类的分类系统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——随着DNA测序技术的普及,许多传统分类正在被重新审视。

我手头有一本1980年代出版的图鉴,里面将某种鹅膏菌归类于完全不同的属。直到去年,分子生物学证据才证实它应该属于另一个类群。这种科学认知的更新让图鉴编撰成为一项持续演进的工作。优秀的编撰者必须保持对最新研究的关注,同时又要谨慎对待每一个分类变动。

命名体系中的俗名往往更富有趣味性。“鸡油菌”得名于它黄油般的色泽,“羊肚菌”则因其菌盖酷似羊肚而得名。这些民间称呼虽然缺乏科学性,却承载着地方文化和传统知识。在图鉴中平衡科学命名与民间叫法,需要相当的智慧。

2.2 形态特征的精准描述

2.2.1 菌盖、菌褶、菌柄的识别要点

菌盖的形状变化多端——圆锥形、半球形、平展形,甚至还有漏斗状。颜色更是千变万化,从雪白的口蘑到深褐的松茸,每一种色调都可能成为鉴别的关键。记得我第一次尝试描述菌盖时,用了“淡棕色”这样模糊的词汇,后来才明白应该参照标准色卡,准确记录为“赭石色带橄榄绿调”。

菌褶的着生方式是个精妙的观察点。有的直接连接菌柄,有的则呈弯生或离生状态。菌柄上的菌环和菌托这些结构特征,往往成为区分可食菌与毒菌的决定性因素。我习惯在野外记录本上画下简单的剖面图,这些手绘草图后来证明比照片更能清晰展示结构关系。

2.2.2 孢子印与显微特征的重要性

制作孢子印是菌类鉴定中极具仪式感的步骤。将菌盖扣在不同颜色的纸张上,等待一夜,就能得到独特的孢子图案。白色孢子落在黑纸上宛如星空,而深色孢子在白纸上则像抽象画作。这些孢子印不仅美丽,更能提供重要的分类依据。

显微镜下的世界同样精彩。孢子的大小、形状、表面纹饰,菌丝的结构特征,这些微观性状在现代分类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。我收藏着一套手绘的孢子显微图,那些精细的点状、脊状、网状纹饰,让人不得不惊叹自然造物的精妙。

2.3 生境与季节的记录方法

菌类与环境的关联密切到令人惊讶。同样的物种,在不同生境中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。记录生长基物——是腐木、土壤还是特定树种的根部,这些信息往往比形态描述更具参考价值。

季节性的观察记录需要耐心。有些菌类只在特定月份出现,它们的生长与温度、湿度、降水量紧密相关。我持续记录本地某种牛肝菌的出现时间已有五年,发现随着气候变化,它们的发生期每年都在微妙地提前。

生态照片的价值不容忽视。一株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菌类,其伴生植物、地表覆盖物、光照条件都能提供宝贵的鉴别线索。专业的图鉴编撰者会尽可能还原这种生态语境,而不仅仅是展示一个孤立的标本。

优秀的菌类图鉴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,每个细节都需要和谐统一。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特征,从科学数据到生态背景,所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真菌王国的窗口。当你在林间发现一朵陌生的菌类,翻开图鉴找到它的名字和故事时,那种与自然建立连接的喜悦,正是图鉴编撰艺术最珍贵的回报。

走进菜市场或漫步林间,那些形态各异的食用菌总是引人驻足。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精灵,更是人类餐桌上的珍馐。每一种食用菌都有其独特的外形特征、风味特点和生长习性,认识它们就像结识一群性格迥异的老朋友。

3.1 松茸:菌中之王的传奇

松茸总是带着几分神秘色彩。它的菌盖呈淡黄褐色,表面覆盖着纤维状鳞片,成熟时边缘会微微上翘。最特别的是那股浓郁的独特香气——混合着松脂、泥土和些许杏仁的复合香味,在林中远远就能闻到。

这种菌类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。它必须与特定树种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,通常出现在赤松林或栎树林中。记得去年秋天在云南香格里拉,当地采菌人告诉我,找到松茸需要“天时地利人和”——合适的海拔、恰当的降雨,还有那么一点运气。

松茸的珍贵不仅在于稀有,更在于它无法人工栽培的特性。每一朵野生松茸都是大自然的恩赐。它的最佳食用期极短,采摘后香气会随时间迅速消散。日本人将松茸奉为“菌中之王”,在秋季的怀石料理中,一片炭火慢烤的松茸足以成为整餐的高光时刻。

3.2 香菇:餐桌上的常客

比起松茸的贵族气质,香菇显得亲民许多。它的菌盖肉质肥厚,呈茶褐色至深褐色,表面常有浅色裂纹形成美丽的花纹。干燥后的香菇会产生浓郁的鸟苷酸,那种鲜味是许多素食高汤的灵魂所在。

人工栽培的普及让香菇成为最易获得的食用菌之一。在潮湿的椴木或菌棒上,它们成群生长,菌盖从最初的半球形逐渐平展。我厨房里常备着干香菇,泡发后的水从不舍得倒掉——那是天然的鲜味剂,炒菜、煮汤时加入一勺,整道菜都会生动起来。

新鲜的香菇适合快炒或烧烤,干制后则更适合炖煮。东西方的烹饪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,从中式香菇滑鸡到意式香菇烩饭,这种朴素的菌类用它的鲜香征服了全世界的味蕾。

3.3 牛肝菌:色彩斑斓的美味

牛肝菌家族庞大得令人眼花缭乱。从橙黄色的美味牛肝菌到深褐色的褐环粘盖牛肝菌,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菌盖下方没有菌褶,取而代之的是海绵状的菌管。采摘时用手轻轻按压菌管层,那种微弹的手感相当独特。

在欧洲的森林里,牛肝菌是秋季采集的热门目标。它们的菌肉厚实,口感介于肉类和蘑菇之间,适合煎烤或制作酱汁。不过牛肝菌的识别需要格外小心,有些种类会引起肠胃不适,需要充分煮熟才能食用。

我偏爱用黄油慢煎牛肝菌片,撒上少许海盐和欧芹。那种坚果般的香气在厨房弥漫时,总能勾起在阿尔卑斯山徒步时偶遇采菌人的回忆。他篮子里各种颜色的牛肝菌排列得整整齐齐,像一幅自然的调色盘。

3.4 鸡枞菌:白蚁巢穴的奇迹

鸡枞菌与白蚁的共生关系堪称自然界的奇迹。这种菌类只生长在白蚁巢穴上方,菌柄修长挺拔,菌盖呈灰褐色,形状酷似斗笠。它的肉质细嫩,纤维结构类似鸡肉,“鸡枞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
在云南、四川等地的雨季,寻找鸡枞成为当地人的季节性活动。有经验的采菌人能通过地表迹象判断地下是否有白蚁巢穴——这种代代相传的知识比任何图鉴都珍贵。鸡枞菌不能人工栽培,它的出现完全依赖自然的安排。

新鲜的鸡枞适合清炒或煮汤,最能体现它清甜脆嫩的本味。当地人也会用油浸的方法保存鸡枞,制成的鸡枞油成为拌面、调味的佳品。那种浓缩的鲜香,足以让最简单的食材焕发光彩。

3.5 竹荪:菌中皇后的优雅

竹荪的形态在菌类中独树一帜。未成熟时它像个灰白色的蛋形菌蕾,成熟后菌柄迅速伸长,撑开网状菌裙,宛如身着白纱的舞者。这种转瞬即逝的美丽——从破土到完全展开往往只需要几小时——让竹荪获得了“菌中皇后”的美誉。

它通常生长在竹林或阔叶林的腐殖质层中,对空气质量要求极高。新鲜的竹荪会散发淡淡的清香,但菌盖上的孢子液有股特殊气味,通常会在烹饪前去除。干制后的竹荪更容易保存,泡发后恢复弹性,适合炖汤。

在高级中餐里,竹荪常与鸡汤、火腿同炖,它的网状结构能充分吸收汤汁,带来丰富的层次感。我第一次见到竹荪是在四川的竹海里,晨光中那些张开的菌裙如同自然的蕾丝,那种精致与脆弱并存的美丽至今难忘。

这些常见食用菌各具特色,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菌类世界。认识它们不仅是为了品尝美味,更是与自然建立更深层的连接。下次在市场或林中遇见这些真菌时,你或许会多一份欣赏的眼光——每一朵菌背后,都藏着一个独特的生命故事。

森林里的每一朵蘑菇都可能是自然的馈赠,也可能是致命的诱惑。那些色彩鲜艳或形态奇特的毒菌往往比食用菌更具迷惑性,一个错误的判断就可能付出惨痛代价。认识它们不是出于好奇,而是为了安全——在野外,这份知识可能成为救命的关键。

4.1 致命鹅膏:美丽外衣下的杀手

致命鹅膏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——死亡帽。它的外观朴素得具有欺骗性:菌盖呈橄榄绿色至黄褐色,菌柄洁白修长,菌环像一圈精致的蕾丝裙。整体看起来与某些可食用的草菇相似,但这种相似是致命的。

它的毒性来自鹅膏毒素,这种物质会不可逆地破坏肝细胞。可怕的是中毒症状不会立即出现,通常在食用后6-24小时才开始发作。初期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,等一两天后出现肝衰竭症状时,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
我认识一位植物学家,他告诉我欧洲每年都有经验丰富的采菌人因误食致命鹅膏丧生。最令人心惊的是,仅仅30克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。这种蘑菇广泛分布在栎树林和栗树林中,与可食用的鸡油菌、草菇共享着相同的生境。

4.2 毒蝇伞:童话与现实的反差

红底白点的毒蝇伞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蘑菇。童话书里小精灵坐在上面的形象深入人心,现实中的它却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。鲜红色的菌盖上散布着白色鳞片,像极了童话里的道具。

它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蝇蕈醇和鹅膏蕈氨酸,会引起意识模糊、幻觉和运动失调。西伯利亚的一些原住民曾用它来达到致幻效果,但这种做法极其危险——剂量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或死亡。

有趣的是,经过特殊处理的毒蝇伞在某些文化中被用作调味料。我记得在北欧的一个市场见过干燥的毒蝇伞,商贩再三强调必须经过沸水反复煮洗才能使用。这种处理方式去除了水溶性毒素,但风险依然存在。对普通人来说,欣赏它的美丽远比尝试食用安全得多。

4.3 常见毒菌的识别特征

识别毒菌没有单一的金科玉律,但一些特征组合能提供重要线索。许多毒菌具有菌环和菌托结构,比如致命鹅膏同时具备这两者。菌褶的颜色也值得注意,白色菌褶的野生蘑菇需要格外小心,因为包括毁灭天使在内的多种剧毒菌都有这个特征。

颜色本身不是可靠指标。虽然毒蝇伞鲜红夺目,但更多毒菌穿着朴素的外衣。网孢牛肝菌的菌管层在受伤时会变蓝,虽然并非所有变蓝的牛肝菌都有毒,但这种反应值得警惕。

气味有时能提供线索。某些毒菌闻起来像萝卜或苦杏仁,而多数食用菌散发着 earthy 的清香。不过依靠气味判断风险很高,最好的方法还是熟悉具体物种的特征。我习惯随身携带当地菌类图鉴,不确定的蘑菇绝对不采——这个原则救过我多次。

4.4 误食毒菌的急救措施

发现误食毒菌后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。立即呼叫急救的同时,尽量保留蘑菇样本供医生识别。不要试图自行催吐,除非医生明确指示——某些毒素会腐蚀食道,催吐可能造成二次伤害。

活性炭能在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前吸附部分毒性物质,但必须在食用后一小时内服用才有效。医院会采取洗胃、导泻等措施,针对不同毒素使用特异性解毒剂。对于鹅膏菌中毒,水飞蓟素等药物能帮助保护肝功能。

最危险的是那些症状延迟出现的毒菌。如果有人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任何不适,即使症状轻微也要立即就医。等待观望的代价可能是生命。去年本地就发生过一起全家中毒事件,幸好他们带上了吃剩的蘑菇,医生才能及时确定毒素类型并用药。

认识毒菌不是为了恐惧,而是为了尊重。大自然既给予我们美味,也设置了必要的界限。在野外采集时,那份谨慎不是多余的胆小,而是对生命的负责。毕竟,最美味的蘑菇永远是你确定安全的那一朵。

清晨的森林还带着露水,光线透过树冠洒下斑驳光影。这是采菌人最爱的时刻——背着竹篮,踩着松软的土地,在枯叶间寻找那些破土而出的惊喜。但野外采集不只是浪漫的漫步,它需要准备、技巧,还有对自然最深的敬意。

5.1 采集装备与准备工作

合适的装备能让采集事半功倍。我总会在背包里放上这几样:竹编或藤编的篮子让孢子能继续传播,透气性好的纸袋分装不同种类,小刷子轻轻扫去菌盖上的泥土,还有一把锋利的小刀。

记得第一次跟老采菌人进山,他看着我准备的塑料密封袋直摇头。“蘑菇需要呼吸,”他说,“你这样闷着,到家都烂了。”从此我的装备里再没有出现过塑料袋。

导航设备和手机很重要,森林里容易迷失方向。带上充足的饮用水和高能量零食,采集往往需要走很远的路。雨具和备用衣物也得准备,山区天气说变就变。我习惯多带一本当地菌类图鉴,虽然手机能查资料,但纸质书在树林里更可靠。

5.2 最佳采集时机与地点选择

雨后两三天是黄金时间。雨水滋润后,菌丝在土壤中苏醒,纷纷冒出地面。清晨出发最好,露水未干时蘑菇最新鲜,也还没被昆虫光顾。

不同菌类偏爱不同环境。松茸与松树共生,常在松林边缘发现;鸡枞菌离不开白蚁巢穴,找到白蚁活动痕迹就找到了线索;牛肝菌喜欢橡树林,竹荪则多在竹林深处。

海拔也很关键。我记得在云南,当地人说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。确实如此——山脚可能还只有草菇,爬到半山腰就发现了成片的牛肝菌。了解你要找的菌类喜欢什么环境,比漫无目的地寻找有效得多。

5.3 可持续采集的伦理原则

采集时要记得:我们只是自然的访客。老采菌人有个规矩——采大留小,让幼菇继续生长。成熟的蘑菇已经释放过孢子,采集对种群影响较小。

用刀从菌柄基部切断,尽量不破坏菌丝体。粗暴地连根拔起会损伤地下菌丝网络,影响来年产量。轻轻拨开周围的落叶,采集后尽量恢复原状。

我见过有人为了找松茸,把整片林地翻得乱七八糟。这种掠夺式采集最终只会让所有人都无菇可采。每次采集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够吃够研究就好。森林的馈赠应该被分享,而不是被独占。

5.4 标本制作与保存技巧

遇到不认识的菌类,制作标本能帮助后续鉴定。先拍下它在原生环境的照片,记录周围植被、土壤类型。然后小心地完整挖出,注意保留菌托等关键特征。

最好的保存方法是干燥。家用食物烘干机调到40度左右,慢慢烘上七八个小时。没有专业设备的话,通风处自然干燥也可以,只是需要更长时间。干燥后的标本放入密封袋,加几粒防潮珠,能保存很久。

急冻是另一种方法。清洗干净后快速冷冻,能较好保持形态和颜色。不过解冻后就不适合烹饪了,主要用于研究。我书房里还保存着五年前采集的鸡油菌标本,干燥得当,至今颜色依然鲜艳。

野外采集最迷人的地方,是那种与自然对话的感觉。你知道在哪片树荫下可能找到惊喜,懂得根据苔藓的厚度判断湿度,能闻出雨后空气中特有的菌类气息。这份知识需要时间积累,而每一次进山都是新的学习。带着尊重去采集,森林会回报你更多惊喜。

翻开一本泛黄的菌类图鉴,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。那些精致的插画旁,往往还配着几行诗句——科学家用理性描绘菌类的形态,诗人却用感性捕捉它们的灵魂。菌类从来不只是生物学标本,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渗透进人类的文化肌理。

6.1 菌类在文学艺术中的意象

蘑菇在文学里常常象征短暂与神秘。日本古典文学《源氏物语》中,紫式部用朝菌比喻人生无常;中国古诗里,菌菇常与隐士、仙气相连。记得读过一个北欧童话,主人公在月光下跟着发光蘑菇走进精灵王国——那些描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,蘑菇可以如此充满魔力。

现代艺术同样迷恋菌类形态。去年在美术馆看到一组蘑菇雕塑,艺术家用陶瓷复刻了各种菌褶的纹理。“蘑菇是自然的建筑师,”她在展签上写道,“它们的地下网络比我们的互联网更古老,更智慧。”这话让我沉思良久。菌类确实像连接可见与不可见世界的桥梁,它们的子实体短暂绽放,地下却有着绵延千里的生命网络。

摄影家偏爱雨后的蘑菇。水珠停留在菌盖上,光线穿过半透明的菌柄。这种转瞬即逝的美,恰好契合了东方美学中的“物哀”意识。美好的事物正因为短暂才更显珍贵。

6.2 各地菌类饮食文化巡礼

云南的菌子季是一场全民狂欢。七八月的菜市场里,各种野生菌堆成小山。当地人相信,吃菌子要“三熟”——认熟的、煮熟的、去医院的路熟。虽是玩笑,却道出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幽默。

在法国,秋天意味着牛肝菌狩猎。人们带着小刀和柳条篮走进橡树林,找到一颗完美的cepe时那种喜悦,不亚于发现宝藏。意大利人用牛肝菌做成risotto,那种独特的坚果香气,确实能让人想起秋日森林的气息。

日本人对松茸的推崇近乎仪式。炭火慢烤,撒少许盐,松茸的香气在房间里弥漫。他们不只是在品尝美味,更是在体验季节的流转。我曾在京都一家老店吃过松茸饭,店主说:“这不是吃饭,这是与山对话。”

东欧国家有采蘑菇的传统。波兰、俄罗斯的祖母们能准确说出每片林子里蘑菇的生长地点,这份知识代代相传。采蘑菇不只是为了食物,更是家庭 bonding 的方式。

6.3 菌类摄影的艺术魅力

拍蘑菇需要特别的耐心。你得趴在地上,与它们平视。晨露未干时最好,逆光能拍出菌褶的透亮。微距镜头下的蘑菇世界令人惊叹——菌盖上的细鳞像龙鳞,菌褶排列如手风琴的风箱。

有位专拍菌类的摄影师告诉我,他总是在雨后深夜进山。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打光,能拍出蘑菇如梦似幻的效果。“每朵蘑菇都有自己的性格,”他说,“有的像害羞的少女,有的像骄傲的武士。”

社交媒体上,菌类摄影正在形成独特的审美。那些在苔藓间冒出的红色小菇,在腐烂树干上绽放的簇生菌类,都成了自然爱好者的收藏。这种关注或许能让更多人愿意停下脚步,低头看看脚下那个被忽略的奇妙世界。

6.4 菌类图鉴的未来展望

传统的菌类图鉴正在经历变革。纸质书的精美插画依然迷人,但数字图鉴能提供更多维度。想象一下,用手机扫描一朵蘑菇,立即看到它的3D模型、生长过程动画,甚至听到生态学家讲解它的生态角色。

增强现实技术可能改变我们认识蘑菇的方式。戴上AR眼镜走进森林,各种菌类的信息悬浮在空中——它们的学名、可食性、共生关系。这种沉浸式学习,或许能让下一代更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。

公民科学项目让普通人也能为菌类研究做贡献。拍下遇到的蘑菇上传到平台,专家协助鉴定,数据用于科学研究。知识的生产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,而是所有爱好者的共同创造。

未来的菌类图鉴可能不再只是识别工具,而是一个入口,引导我们进入更深的生态思考。当我们知道一朵蘑菇连接着整片森林的地下网络,我们的每一次蹲下观察,都成了与更大世界的对话。

菌类文化最打动我的,是那种跨越学科的魅力。科学家研究它们的基因,诗人赞美它们的形态,厨师发掘它们的味道,哲学家思考它们的生存智慧。在这个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代,蘑菇悄悄地把不同领域的人们连接在一起——就像它们在地下连接树木那样自然。

菌类图鉴:轻松识别食用菌与毒菌,开启安全探索真菌王国之旅  第1张

你可能想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