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午后阳光正好,我路过小学母校,看见布告栏上贴着崭新的科普竞赛海报。孩子们围在那里叽叽喳喳讨论着,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第一次参加知识竞赛时紧张又兴奋的心情。现在的竞赛形式早已不同往日,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好奇光芒依然如故。
竞赛起源与发展历程
“十万个为什么”这个充满童真的名字,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同名科普丛书。那套绿色封皮的小册子,曾是几代人科学启蒙的窗口。我记得祖父书架上就摆着整套1999年修订版,书页早已泛黄卷边。
最初的竞赛只是几个学校联合举办的趣味问答活动。2008年,中国科协正式将其纳入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专项,从此走上系统化发展道路。参赛人数从首届的不足千人,发展到如今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年度盛会。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累计参与学生已突破600万人次。
这个竞赛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进化能力。从最初的纸质试卷答题,到引入多媒体互动环节,再到近年开发的线上模拟系统。我采访过的一位竞赛评委坦言,他们每年都在调整赛制,既要保持知识性,又要增强趣味性。
竞赛宗旨与教育意义
“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,而是为了保护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。”这是组委会负责人曾在采访中说过的话。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。
竞赛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在试图回答孩子们那些天马行空的疑问: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?为什么磁铁能吸住铁?为什么猫的眼睛在夜里会发光?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,藏着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多学科知识。
有位小学科学老师和我分享过她的观察:参加竞赛的孩子,后来未必都选择理科方向,但普遍养成了遇到问题先查资料、做实验验证的好习惯。这种探究精神比记住标准答案重要得多。
竞赛特别注重科学与生活的结合。去年有道试题要求选手解释微波炉加热原理,并设计安全使用方案。这种贴近生活的题目,让抽象的知识瞬间变得触手可及。
竞赛形式与参赛对象
竞赛采用分层设计,就像游戏里的关卡系统。小学低年级组侧重观察与描述,高年级组开始要求简单推理,中学组则涉及跨学科综合应用。这种设计很贴心,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。
我特别喜欢他们的团队赛环节。四个孩子组成小队,需要分工合作完成实践任务。去年总决赛的题目是“设计一个简易雨水收集装置”,既考察动手能力,又考验团队协作。有个小队用塑料瓶和吸管做出的创意设计,后来真的被环保公司采纳改良。
参赛门槛设置得很巧妙。不设选拔考试,任何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小学生都可以报名。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,他们特意保留了这个传统,“因为每个孩子提问的权利都值得尊重”。
看着现在孩子们在赛场上自信满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,我不禁想起那些被我们随手丢弃的“为什么”。这个竞赛最动人的地方,或许就是它提醒我们:保持好奇心的能力,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礼物。
去年在省科技馆偶遇带队参赛的张老师,他正给学生们做赛前辅导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突然举手问:“老师,我们要准备到什么程度才算够?”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带队时的窘迫——面对浩瀚的科学知识,确实容易陷入“准备不足”的焦虑。
题库范围与知识体系构建
竞赛题库像座精心设计的花园。官方每年会发布知识框架,但不会提供具体题目。这种安排很聪明,既给出方向又不限制探索空间。
核心领域始终围绕物质科学、生命科学、地球宇宙、技术工程四大板块。有趣的是,这些领域间的边界正在模糊。去年有道试题要求解释“为什么用盐水煮饺子熟得更快”,这就同时涉及物理中的沸点升高和生物中的细胞渗透原理。
建议准备时采用“同心圆”学习法。内圈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,中间圈是科技前沿动态,外圈则是生活应用实例。记得有年考题问“扫地机器人如何避开宠物粪便”,就是典型的外圈知识——既考验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,又需要观察生活的敏锐度。
有个实用建议:准备个“为什么笔记本”。把日常遇到的奇怪问题都记下来,周末集中查资料。我带的學生里坚持这个习惯的,最后都在创新题环节表现出色。
高效备考方法与学习计划
三个月是最佳准备周期。时间太短容易仓促,太长又会疲劳。这个结论来自对往届获奖者的追踪统计。
第一月建议建立知识地图。不用急着背诵,而是理清各领域的关联。比如学习光的折射时,可以同时思考彩虹成因、鱼眼视角、眼镜原理等现象。这种网状理解比线性记忆有效得多。
第二月进入专题深化。每周聚焦一个领域,但每天要交叉复习其他内容。大脑喜欢新鲜感,单一领域的持续轰炸反而效果不佳。有个小技巧:把难点知识编成故事。有个学生为了记住昆虫分类,给每种昆虫设计了角色和剧情,后来这套记忆法还在学校里流行起来。
最后一个月重在模拟与应用。组委会官网提供的模拟系统是个宝藏,它的智能组题算法能精准发现知识盲区。更重要的是培养“解题手感”——面对陌生问题时如何快速调动相关知识。
竞赛技巧与临场发挥策略
临场发挥有时比知识储备更重要。那些年在赛场边观察,发现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有独特的应对策略。
读题技巧值得专门训练。竞赛题目常会设置“干扰信息”,比如题干里提到某个著名科学家的生平,但问题其实只考察基础概念。学会快速识别问题核心能节省大量时间。
遇到完全陌生的题目时,有个“三步法”很管用:先判断题目涉及的大致领域,再联想相关原理,最后尝试用已知知识合理推测。我见过最精彩的例子是有个孩子从没学过陀螺仪原理,但通过类比自行车转弯现象,居然完整推演出正确答案。
团队赛要特别注意角色互补。理想的队伍应该同时具备“资料库”、“逻辑王”、“创意星”和“表达者”四种特质。去年冠军队在设计生态瓶时,就是靠这种分工在限时内完成了令人惊叹的作品。
最后想说,准备竞赛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回答“十万个为什么”。那些深夜查资料的时刻,那些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讨论,那些实验失败后的重新尝试——这些片段拼凑起来,才是竞赛最想送给每个孩子的礼物。


